2015年,作家三蛊在他的作品《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奇遇》中提出了“无龄感”这个概念。它特指一种心理状态超越生理年龄的生活状态,尝试消解年龄焦虑,鼓励人们,特别是上了年纪或者觉得自己老了的人们,放下年龄的枷锁,去尽情享受人生。

在这个理念的带动下,一股“无龄感”之风悄然吹遍互联网。穿着时尚的老人、身形健美的爷爷奶奶、性格明朗网感十足的大爷大妈共同构筑了一幅生动的老年生活图景,愉悦自己的同时,也安抚了不少畏惧衰老的年轻的心。

可是,正如死亡是我们共同的终点一样,衰老是大部分人必经的人生阶段。心理上的年轻或许能一定程度上延缓身体机能的退化,却无法阻挡自然规律必然的发展路径。

根据国家卫健委预计,到2035年左右(也就是不远的10年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此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面对那个终将到来人生时段,我们能做的其实也远不止心态的调整。

 

什么是“适老化”设计

“老龄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问题,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逐渐显露出来的。因此,尽管今天我们已经对它非常熟悉,但要追根溯源的话,为方便老年人而做的“适老化设计”,最初其实是包含在“无障碍设计”这一概念之中的。

大概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率先感受到社会老龄化的趋势。但彼时,人们尚没有达成需要特意为老人设计的“共识”。1973年,美国出台的《康复法案(Rehabilitation Act)》首次明确要求联邦建筑需设置坡道、扶手等,奠定了空间设计中物理无障碍的基础。

次年,联合国国际身心障碍者专门会议发布无障碍设计报告书,正式提出了“无障碍设计”这个概念,通过消除环境中的“障碍”,为残疾人充分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尽可能如健全的人一样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享受社会资源及各种基本权利。

残障人士和老人常并列出现在一些无障碍设施标识上。

美国建筑师Michael Bednar提出,清理了环境中的障碍后,方便的不仅是残障人士和老人,每个人的感受和使用体验都能获得提升。因此,他觉得一个适用范围更广泛的设计理念是很有必要的。直到1987年,建筑师Ronald L. Mace开始大量使用“通用设计”这个概念,并随后将之更通俗化为“Design for All”(DfA,为所有人设计)的设计方向,强调设计和产品在最大程度上能被“每个人”使用。

1990年中期,他与一群设计师为DfA订定了七项原则,包括公平使用、弹性使用、简易及直觉使用、容易理解的信息、省力、适当的尺寸及空间以及容许错误。

其中,弹性使用指在设计中应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身高、左右手使用习惯等。我们生活中会见到的双层的扶手,实际上就是遵循这个原则设计的。一上一下,并不是为了线条上的美观,而是为了给不同身高,或站或坐(轮椅)的人提供不同的选择。

即使非残障人士友好的楼梯,双层扶手对身高不同的人来说,也更友好。(图源:Arnaud Gillard on Unsplash)

容许错误,则强调设计要容许使用者犯一些生活中的“错”,比如一些意外或不经意的动作可能带来的危险,要通过设计来尽可能降低它们导致的风险。比如,独立的残障人士洗手间或老人家中的卫生间,最好装有两盏以上的照明灯,这样,即使其中一盏坏掉,使用者也不不至于在其间摸黑行走。同理,门也尽量使用推拉款或设计为内外向均可开合的,以防里面的人摔倒后卡住门,阻碍施救。

这些利于残障人士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来来说都同样适用。

 

隐匿而细致的“适老设计”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显著,“适老化设计”的概念开始出现并逐渐普及开来。

1986年,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教授Pirkl James Joseph创造“跨代设计(Transgenerational Design)”这一术语,将针对老年人的设计从以残障人士为核心对象的无障碍设计中细化出来。跨代设计认为人的一生身体各种机能都在变化,设计师需从视觉、触觉、运动感官与身体因素等方面思考这个老化的过程,进而做出更科学、精细的设计,譬如能以更小的力度拉开的柜子。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长期致力于适老化设计,在她的社交账号上,能看到不少适老化改造的“豆知识”,当中充满了对老年生活的细致体验和观察。

同样是柜子,特别是厨房的下柜设计,她通过身体力行的形式,演示了老人使用下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无法像年轻人一样麻利地蹲下起身,又或者拿到东西后由于手部力量不足或关节不灵活,无法直接将物品摆放到台面,而需要先搁在地上,起身后再拿东西……因此,相较于使用开关门的深柜,抽屉是更优的选择。还有公共空间中看似简单的紧急按钮,在考虑到有需要的时候能被“一击即中”之外,还得避免日常误触发。

周燕珉亲身示范老人使用下柜的过程,以说明为何抽屉对老人来说更方便。

个中细节之多,是身体年轻、健康的人难以察觉和感同身受的盲区。

但是,即使足够细致入微,另一个近些年越发被重视的议题,给适老化设计提出了新的考验——让老人感受到被照顾、关爱固然重要,但从一些老人的心理出发,他们并不希望获得如此“无微不至”的照看。

很多人家里恐怕都有那样的“犟老头”或者“倔老太”?交代不能踩凳子爬高拿东西,“没事儿没事儿”;不让提重东西,“没事儿没事儿”;说下雨天路滑尽量不要外出,“没事儿没事儿”……看似没有风险意识,内里是不想或不愿面对自己“连这点小事都不能做”的状况。因此,过分明显的设施,比如随处可见的扶手(特别是家这种原本不太常出现扶手的空间),就像一个在不断向老人们发出“你老了,你不行了”的信息标识,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首漾养老创始人周航会邀请涂鸦艺术家到养老院创作,以求通过这些方式为老人们创造“无龄养老”的环境,也打破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图源:首漾养老)

因此,虽然很多从事适老化改造的设计师都建议在老人们75岁左右,对他们的家进行适老化改造,但也同时提出,必须将设计尽可能“藏”起来。

秦阿学是一位适老化改造评估师,他观察到自己的姥姥姥爷起床时行动缓慢,需要一定的助力才能起身,因此,给他们安装了一个床边扶手。但没几天,姥姥姥爷便将扶手拆了。倒不是因为犟,而是二老觉得自己“翻身自如,起床自如”,还没到需要扶手的阶段。

后续,秦阿学与运动知觉学专家程萍交流了这件事,后者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那就是年轻人视角里老人的“行动迟缓”,是他们身体机能退化的一种表现,但并不等同于他们无法行动。就拿起床这件事来说,一个稍高于床的稳固床头柜,有时就足够成为老人起身的很好支撑点,以一种并不显性的方式,帮助他们更顺利地起身。

稍高于床的床头柜(65cm左右最佳),就能够成为老人起身时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图源:Fujiphilm on Unsplash)

从居家环境延展到户外,除了按标准设置合适宽度和倾斜度的无障碍坡道外(最理想的坡道比例是1:20,相对平缓,但受限于空间,不少地方不一定能做到这个比例),更多无明确标准的地方,比如台阶的提醒如何设置才能确保夜间出行的安全、较大的小区是否有足够的休憩位置供老人歇脚、推拉门要使多大的力才能打开、自动门的等待时长是否足够、座椅的高度会不会太矮……很多细节之处,并不需要高亮加粗提醒它是“适老设计”,却能够实在方便老人的出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做好细节,最是困难

正因为适老化设计涉及诸多细节,因此,要真正做好,并不容易。

首先是标准层面尚未形成统一可循的体系。即使积极应对老龄化已经成为一项“国家任务”,但以养老建筑为主要研究方向的重庆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春彧在一档播客中指出,适老化设计仍旧是一个小众赛道。相较于拥有成熟标准的各种常规建造部件,适老化改造中涉及到的那些需处理的细节,缺乏相应的标准化产品。没有统一的标准,细枝末节又非常之多,这些变相提升了适老化改造的造价。

而缺少可参照的统一标准,会带来对“人”的过度依赖。设计和改造过程中要求设计师、施工团队本身具备相当的专业性,才能够精准把握痛点,高质量完成改造。不要小看这当中的工作,因为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可能厘米之差就会带来起身不便的问题,而一些公共场所甚至会将扶手装反,又或者出现看似有扶手,实则因为安装的位置不合理,使用者根本借不上力的情况。

此外,老人真实的需求,生理和心理上的,还需要设计者投入更多细致的关注,发掘真正的问题。

比如,被诟病过很多的电子设备的“老年模式”,只是单纯的变大字号,却不解决复杂的菜单层级、看不懂的弹出窗话术等更深层困扰老人的问题,并不能真实帮助老年群体更好地使用电子产品。还有智能设备间五花八门的唤醒话术,别说老年人,年轻人有时可能都会遭遇“从小艺到小爱到小度,就是说不出它的名字”的情况,更别说记忆衰退、口齿含糊的老人。

iPhone的老年模式,在底部设置了一个显眼的“返回”按钮,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记不住各种“上划下拉”操作的老年人。

很多时候,这种关注的“缺位”,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寻常人在没有真正变老的时候,根本意识不到那些简单的事对老人来说并不容易。我父亲曾兴致勃勃给我爷爷购入一台智能音响。原想着语音控制功能可以帮助老人更方便地收听广播或音乐。但事实是,年过八旬的爷爷不仅记不住唤醒口令,而且,即使在旁人提醒下成功启动了音响,也会因为无法及时说出命令,和音响间陷入“小X小X。”“我在。(超过等待时间后进入休眠)”“小X小X”“我在。(超过等待时间后进入休眠)”的循环。

你看,很多想当然的便捷,对老人来说,并不方便。


 

最后,还是我的爷爷。在了解适老化设计的过程中,我时常想起他家楼下那个简陋的水泥坡。在他们搬入那个楼栋间极其相似的新小区后,每年才回老家一次的我,就靠那个水泥坡定位他们的新家。

因为那个水泥坡并非标配,而是爷爷自己花钱找人砌的。

从他们居住的楼栋推门出来,下到小区主路,只有一级台阶。但就是这一级台阶,便足以“困住”爷爷。他没有足够的力气将自己的电动老年代步车抬上搬下那一级台阶。不克服这一级台阶,腿脚不便的他就走不出小区,去不了小区外的超市,到不了小区对面的小公园。

而我,在看到那个水泥坡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怎么一级台阶也需要个坡?

你看,还是那个问题。面对台阶这种最明显的障碍,正常人尚且无法第一时间想到它可能带来的不便,那些隐藏得更深的阻碍,需要的便是超越常人的体察力和共情力。它需要照顾到的,不仅是老人身体层面的需求,亦要顾及他们心理层面的被认可感和独立感。

爷爷那辆代步车,家人曾经很反对他购买,担心他上路被人撞,或者反应不过来撞到别人(比如其他老头老太)。直到他再无精力骑车出去溜达,我们才反应过来,那会儿还能自己找人砌坡道、骑车出门遛弯儿的他,身体还是挺不错的。

所以,既要关照,亦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认可,这是适老化设计的复杂之处,也是“老人友好”该有的面貌吧?而一个老人友好的空间,对正常人来说,体验应该也不会太差。(比如爷爷那道水泥坡,我拖行李时也会用上。)

 

参考:《为老龄化而设计1945年以来涉及老年人的设计理念之生发与流变》

 

 

相关阅读:

没了菜场和超市,老人们能去哪儿? | 友好城市大挑战

当你在公司996的时候,公园里在发生什么? | 友好城市大挑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转载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