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asso的《亚维农少女》(1907) 位于现代艺术博物馆。
照片 Robert Alexander/Getty Images

最新的研究提出,巴勃罗·毕加索的一幅关键画作——《亚维农少女》(1907),这幅作品广泛推动了现代主义的发展,其灵感来源可能并非如许多艺术史学家此前所认为的非洲艺术,而是来自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脉地区的中世纪教堂壁画。

这幅画作《亚维农少女》描绘了五位裸体女性,其中一些人物的脸部看起来像是戴上了面具。毕加索运用了立体主义的手法,将女性的身体与背景进行了碎片化的处理。

长期以来,艺术界普遍认为非洲艺术是《亚维农少女》的主要灵感来源。该作品创作于1907年6月毕加索参观巴黎首座人类学博物馆——特罗卡德罗人种学博物馆之后。然而,毕加索本人却试图将这幅作品与他在那里看到的非洲艺术区分开来。他在1920年的一次采访中曾表示:“非洲艺术?我不了解它。”

如今,法国收藏家兼自封的“艺术侦探”阿兰·莫罗(Alain Moreau)在《Reial Acadèmia Catalana de Belles Arts Sant Jordi公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声称毕加索接触非洲艺术和相关文物是在他完成《亚维农少女》之后才开始的。《伦敦时报》率先报道了莫罗的这一研究发现。

莫罗认为,《亚维农少女》的灵感可以追溯至如今已遗失的教堂壁画,包括位于法国佩皮尼昂以南比利牛斯山脚下的Campdevànol地区的圣克里斯托弗老教堂(La Vella de Sant Cristòfol)以及圣马丁·德菲诺勒尔(Sant Martí de Fenollar)的罗马式壁画。

在研究过程中,莫罗重走了毕加索的旅行路线,包括1906年前往西班牙戈索尔(Gósol)途中可能经过的地点。当时毕加索的朋友兼艺术爱好者胡安·维达尔·文托萨(Joan Vidal Ventosa)建议他参观这些地方。据称,这些教堂内部的绘画在当时的加泰罗尼亚知识分子中逐渐流行,其特点与《亚维农少女》有诸多相似之处,包括面部纹饰、尖锐的几何形状以及鲜明的色彩搭配。

莫罗还指出,193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的一场回顾展中,与《亚维农少女》一同展出的那件非洲面具直到1935年才被带到欧洲,而此时距离该画完成已近三十年。当时策展人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 Barr)曾声称这件面具直接影响了毕加索的创作。

艺术家和历史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争论《亚维农少女》的创作灵感来源,有人认为它涉及对黑人艺术的明显文化挪用,也有人则强调它本身具有刻意模糊和神秘的特质。

莫罗进一步指出,《亚维农少女》中的色彩搭配、女性面部轮廓以及眼睛的表现方式,更贴近加泰罗尼亚中世纪教堂壁画的风格。他还特别提到了画中一位人物脸上的神秘标记“chirimbolo”,这一符号常被解读为耳朵、肿瘤或手臂,而它的灵感则来自加泰罗尼亚基督教艺术中抽象的面部纹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转载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