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共居社区住过两周,和新认识的伙伴在天台等日出、骑电驴去洱海边唱歌、在院子里喝着酒讨论人文与远方,是那段时间的全部。

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一次非常规的体验,直到我与更多社区运营者和居民交谈,我意识到:这种《老友记》般的生活,并非隔绝外界的短暂逃离,共居社区也不是从天而降的乌托邦。

它们存在于依山傍海的远方,也涌现在高楼林立的都市。

位于深圳南头古城的跳海Living

 当人们重建附近的欲望变得强烈,NCC、DNA等数字游民社区以及706生活实验室等城市青年共居空间应运而生。以社群文化迅速扩张的跳海酒馆,也在深圳开出跳海Living,通过住宿体验,为人们提供探索周边与城市的新视角。

这些空间在不同的环境中构建着各自理想的公共生活,也重塑着我们对人与人关系的想象。

高楼林立的都市,再造一个附近

在深圳,跳海首个青年社区项目——跳海Living,如火如荼地准备着。地点位于南头古城的南达街,距离南门仅几分钟,电瓶车不少,各种类型的小店满满当当,与游客众多的东南街和东街相比,生活气息更重。

筹备组成员华仔导览Living

Living共有两栋楼,一栋是13间的长租公寓,其中9间为带阳台的立面开间房,价格在3600-4200之间,原则上半年起租,若有短租需求也可沟通。另一栋是青旅式的酒店,共7层楼32间房,有六人间、四人间的上下铺,也有更宽敞的双人房和大床房。

长租公寓
酒店的大床房
酒店的青旅式多人间

一层则是食堂式餐厅、面包、酒馆等不同业态组成的社区商业。店铺主体设计由项目建筑设计师统一把控,各店之间会有类似于骑楼的连廊串联,便于顾客互通。酒馆里承担了传统酒店里前台大堂的角色,划分更多公共区域服务于住客。整体走下来,就像进入一个小型的街区。

跳海Living的主理人仙女说,「酒馆打造的社区其实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店里的这段时间,大家离开之后就很难具备这个了,或者成了单对单的。但酒店和长租公寓某种程度上是在验证一种更长期或者更全面一点的社区,看看如果把时间拉长,它是否还成立。」

邀请古城里的街坊亲手写下「新街坊你好」的问候

从酒馆到酒店,跳海依旧秉承“先做再说”的开放态度,坚持以人和社群为核心。只是这个“人”,不再限于全国各地的打酒师,而是延伸至南头社区的街坊,甚至是深圳的街坊。

在前期营造的过程中,这些人就已经以不同形式成为这个小社区的一部分,并通过各种细节将这些记忆留在Living里。

受到山西“百家被”的民俗启发,Living从古城街坊和深跳打酒师的手里回收了一批旧衣,再给街坊姐姐们派单,让她们搭配颜色并缝制成“百家布窗帘”,并在窗帘介绍上签名。之后用于入住伴手礼的决明子沙包以及每个房间的门牌号,也都由百家布加工而成。

街坊参与制作百家布
百家布窗帘和决明子沙包

听闻南头古城的好运来搬运队队长华都是资深居民,Living就邀请他开着三轮车从极度主观的视角讲述南头,并鼓励他参与开业后的在地体验计划。


正如喝酒不是跳海酒馆最重要的事情,在Living,“入住”也只是一种媒介。在住宿过程中,更值得的事是大家能够通过空间营造和机制设置留下的各种接口,顺理成章地融入这个社区。

可能是酒店横梁上刻意保留的古墙砖和牛皮癣,可能是去酒馆打酒的新尝试,或是参与一场本地街坊发起的深圳Experience。就像团队所说「大部分人怀念一个城市,不是怀念那个城市多漂亮」,这些接口给外地来深圳的住客,带来了另一种”旅行体验“,也给当地街坊创造了在家门口发生新际遇的机会。

呼吸天台的椅子均是二手回收

业态的区别,也影响着Living的选址策略。「以前只要有门头就能开,但酒店非常看重物业好不好,包括是否安全、交通是否方便。」

南头是深圳的一种反面,「不是一上来就挑了深圳,但这里是相对合适的」,高楼建筑里丛生的社区感,刚好契合跳海做Living的初衷,就此两方双向奔赴。

如今他们正在寻找下一个落脚点,虽然还需要通过实际运营积累经验。但能确定的是,城市的选择是表面,作为从社区起家的商业体,跳海营造的社群和空间都不会是漂亮的、真空的。无论选在哪,都离不开在地社区本身的气质。

 

共居社区,成为数字游民的第一步

如果说,跳海Living是在都市中央打开通往公共生活的新入口,那么NCC数字游民社区早在几年前,就在山野开始了这场实验。

2023年,持续低迷的状态让未晚萌生了逃离上海的念头。一次机缘巧合,她来到云南抚仙湖的快闪共居点,并了解到大理NCC,从此踏入数字游民的圈子。之后的两年里,她辗转于不同城市的共居社区,逐渐成为NCC社区的“元老级”人物。

在她的回忆里,社区成立最初的四个月里,成员之间几乎形影不离。每天早上醒来后,她常常穿着睡衣一边刷牙一边满院子地逛,看谁房间门口鞋多,就凑进去一起聊。其余时候也总是一起吃饭、聊天、看电影,或是就近去天台赏月,「相比于上海重复折叠的日子,社区一周的丰富程度堪比之前的两至三周。」

大理NCC的早期成员们

这让当时的未晚得以缓冲,但一段时间后,她仍选择搬离。「因为我不是一个自律性特别强的人。比如说我每天晚上其实是要看书,但我上楼之后才看两页,我就会想大家在干什么,很难专注做自己的事」,尽管社区划分了足够的私人区域,但浓厚的社交氛围无形中对成员的自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游民在安吉·2023调研报告》指出,游民在社区的平均停留时间仅为58天。对许多人而言,社区更像一个自我探索的过渡站,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数字游民”,远不止是“住进社区”那么简单。

创始人大曹将这种流动视作平常,并规划出了“433”的成员结构。其中,住3个月以上的核心长期成员占40%;剩下的30%为住1-3个月的中期成员,是社区氛围的主要营造者;并留30%的空间住1个月内的短期体验者。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社区具备稳定的内核,也能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大理NCC的天台

“搬离社区”并不意味着“离开社区”。NCC设计的灵感食堂、团体飞盘等常规活动,鼓励老成员回来参加,公共区域也依旧开放。渐渐地,对周边环境了如指掌的老成员自发成为社区的“野生运营者”,领着许多萌新搭建起更稳固的社群。

与之相匹配的,是逐渐调整完善的入住人员筛选机制。为了长期保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状态,大曹的筛选机制,从最初的严格规范到宽松,再逐渐转变为精准匹配。现在,她更注重申请者的经历、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在节省人力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每一位鲶鱼都能带来新鲜的观点。

三亚NCC唯吾岛的灵感食堂,海边50米的“海岛工位”

久而久之,NCC社区被很多人看作成为数字游民的第一步,也成为外界认知这个群体的样本。

 

与山水为邻,发现重启人生的机遇

「既要自由,又要连接;既要新鲜感,又要安全感。这种平衡,一个人很难做到,但一群人可以」,几年间大曹将NCC社区陆续开往全国各地,为漂泊的数字游民提供安定的庇护所。

九笔,算是迁徙较多的一员,每隔1-2个月,从事撰写工作的他总会抽出1-2周的时间离开杭州,去其他地方寻找灵感,NCC等强运营、重氛围的社区是他的首选。至今为止,他已经去了DNA、Q Space、大理NCC、黄山NCC等不下10个社区。

黄山NCC黑多岛的品酒会,分享人是前LVMH的经理

事实上,九笔并非个例。曾在NCC做田野调查的阳阳补充道,「流动,不等同于频繁流动,数字游民也需要驻扎的时刻」,就像传统游牧民族会根据四季变化,带着牛羊到水草丰美的地方停泊,数字游牧的特性并非物理意义上身体的频繁迁移,而是相对于城市中一成不变的生活而言,更有趣丰富的日常。

换言之,社区提供的群居环境和数字游民自由流动的身份特征并不相悖,反而凭借较好的软硬件设施,成为许多人的第一选择。

以NCC为例,除了床位,社区还配备了稳定的网络、专门的办公区、靠谱的打印设备、24小时热水和像样的共享厨房,为成员提供了一整套生活解决方案。除此,成员们开始进行技能分享和行业交流等更务实的资源共享,有人一起开发旅行APP,有人合作开设线上课程,有人组队做自媒体,还有人专门来学新技能转行。

社区成员也是旅行搭子,说走就走的鸟吊山之旅

经过几年的考察和实验,大曹在选址上摸索出了方法。

人文生态和基础配套是刚需,即菜市场、医院、快递点是否齐全,交通是否便利。辨识度高的自然环境和当地政府的态度很重要,「数字游民社区本质上是在做青年社会工作,也在帮地方招才引智。真正让数字游民留得久的,是能让他们发挥价值、创造收益、找到归属的机会。」

NCC是外地人才和当地资源的衔接平台,地方政府会经常邀请成员参观当地产业,详细讲解优惠政策。数字游民也发挥各自技能,与在地产业合作,比如从事开发的帮助茶农搭建茶叶溯源平台,做营销的则帮助本地企业出海。

不同地区的水土和人文,则让NCC自然生长出多种样貌。黄山NCC是城市驱车可达的世外桃源,适合缓解城市疲惫;开设的昆山社区科技浓度更高,吸引很多江浙沪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最新开的黄山NCC社区二期,位于黟县黟川两岸街区

当把镜头拉远,它们就是数字游民迁徙过程中的驿站,让漂泊不再是漂泊,而是在熟悉的群体之间游走,并伴随着多种重启人生的机遇。
 


 

2024年,荷兰建筑事务所MVRDV在报告中提到,共居(co-living)本质上是一种以社区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它的核心在于公共空间,包括提供远超普通住宅设备的共享设施,以及为居民和访客创造自然相遇、建立关系和共建社区的机会。

无论是跳海Living、NCC数字游民社区,还是其他新兴青年社区,其实都是围绕这两个维度进行探索。

挑战也在于此:如何在控制建造成本的前提下,确保居民轻松到达共享区域?如何吸引公众参与,让他们自然地成为社区的主人公?如何将高度个性化的体验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进而惠及更广泛的社区?

答案未知,但寻找答案的过程本身,已充满意义。

你是否曾居住/参与过共居空间?你理想中的青年社区,又是什么样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转载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